全球汽车制造正在掀起由智能化与电气化浪潮引领的产业新变局,智能驾驶成为行业厮杀的技术高地。作为具有百年历史老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带来了其对智能出行的产业理解与技术思考。
![图片[1]-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主席马库斯·海恩:AI与软件定义未来汽车,把握中国智能出行发展机遇-旺旺屋](http://dingyue.ws.126.net/2025/0427/014ff39aj00svd9df0024d000j600eem.jpg)
在2025上海车展上,博世正式发布了其全新辅助驾驶品牌,博世纵横辅助驾驶,涵盖纵横辅助驾驶基础版、升级版和至尊版三大产品线,形成完整覆盖SAE L2级的全系辅助驾驶矩阵。
当前,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发展迅速、全球领先,但一系列安全事故引发行业对安全与速度的重估。一个新的共识是:车企需要“慢下来”,补好安全课。
正如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主席马库斯·海恩博士所称,安全对于汽车的各种各样的技术来都说很重要,但是对于辅助驾驶来说尤为重要。他认为,基于人工智能端到端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对未来辅助驾驶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对于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智能化、个性化驾驶体验需求,博世给出的答案是人工智能与软件,马库斯·海恩表示:“软件正成为智能辅助驾驶的核心驱动力,协调优化硬件功能,实现持续迭代、功能拓展与个性化服务”。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博世的另一款首展产品是AI智能座舱平台。该平台融合了多个技术生态中的大语言模型,可在日常驾驶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人机交互体验。该平台计划于2026年正式推出。
拥有139年历史,入华115年的博世,始终在中国汽车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随着中国本土新型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崛起,博世要维持其“核心供应商”地位,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对此,博世的态度是无惧竞争,自信将在竞争中以更具成本优势的解决方案赢得客户。据悉,2024年,博世智能出行集团在华销售额增长4%,达到1166亿元。博世在中国获得的未来五年新业务中,有65%与智能化及电气化解决方案相关。
4月23日,博世集团总部及中国区的研发负责人,在接受包括旺旺屋在内的小范围媒体采访时,解答了对于在汽车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中国,博世技术创新和应对竞争的战略思路。此外,博世还谈及了对关税战背景下的中国车企“出海”,整治“内卷式”竞争等问题的看法。
![图片[2]-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主席马库斯·海恩:AI与软件定义未来汽车,把握中国智能出行发展机遇-旺旺屋](http://dingyue.ws.126.net/2025/0427/b7017cdcj00svd9dh00pqd000u000mim.jpg)
受访人:
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主席马库斯·海恩博士
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董事会总裁王伟良
安全对辅助驾尤为重要,行业将进入法规驱动阶段
问:请问海恩博士,你这次到上海有没有体验中国的智能辅助驾驶,和一年前的北京车展相比,今年对中国新产品、新技术你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马库斯·海恩:我在中国多次尝试辅助驾驶的产品和技术了,也尝试过不同的车型。有的车型配备了博世的技术,有的车型配备我们友商的技术。我最大的体验有两点,一是辅助驾驶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我们看到现在辅助驾驶的选择方案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用户可以有多种选择,成本也在客户能够负担得起的范围内。第二,我认为安全对于中国市场而言非常重要,这恰恰也是博世关注的重中之重。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现在对于安全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强调、重视安全。安全对于汽车的各种各样的技术来都说很重要,但是对于辅助驾驶来说尤为重要。在技术方面再补充一句,我认为基于人工智能端到端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对未来辅助驾驶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目前博世已经推出了两段式的基于人工智能端到端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今年底会推出一段式的基于人工智能端到端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问:辅助驾驶领域涌入了很多新的供应商,政府也在加强监管,消费者更加注重安全。经历过一段恶性竞争后,你判断是否会进入到洗牌,或者相对理性的阶段?
王伟良:辅助驾驶的发展进步,在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主要由技术驱动,或者汽车行业以外的技术驱动。到目前为止,开始走入了行业当中基本规则的法规驱动,特别是在中国。因为安全性的要求,最终需要用法规来约束和管理。在法规驱动下,相信行业的竞争最后会趋于收敛。所有的曲线收敛,都标志着行业的整合,这是我的基本看法。当然,多长时间?有待我们观察。
问:当L2级别的上了智能辅助驾驶之后,很多车企开始“卷”L3级别。博世对于L3级别的策略是怎样的?中国本土的新型汽车供应链企业来势汹汹,他们的目标也非常明确,要从博世手中抢蛋糕,博世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
马库斯·海恩: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现在的L2级辅助驾驶将会进一步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完善、进步。当然我们在博世也致力于开发L3的辅助驾驶,也会向市场上推出相关的方案。但是L3辅助驾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量点就是法规。要实现L3辅助驾驶,首先法规要求对所有的传感器都要有冗余,这样意味着L3辅助驾驶的成本会大幅上升。我们认为L2辅助驾驶的很多功能,已经能够非常接近L3了,但是它的成本比L3低很多。因此用户自然愿意选择功能丰富、先进的L2辅助驾驶,以更优惠的价格获益。在L3的冗余能够找到更有成本优势的解决方案之前,可能市场可能不会青睐与L3辅助驾驶,仍然会青睐于L2辅助驾驶。我们认为L3和L4会到来,博世会通过渐进发展的方式实现L3和L4。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非常简单,我们欢迎竞争。我们认为竞争能够带来更好,并且价格更低或者说客户更愿意承担价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所以,竞争本身是健康的,我们不害怕竞争,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在竞争的压力之下,不断推出更好,让客户更愿意接受、成本效益更高的产品。
问:今天我们看到博世在新技术产品,量产的速度非常快,甚至有些技术走在了行业前列。关于新技术的应用的速度及质量之间,博世是如何做平衡的?此外,博世强调全栈、跨域融合的功能。对主机厂方案的采购策略来说,既有系统的方案采购,又有非常离散的零件的采购,博世在实际的过程中是如何平衡?
马库斯·海恩:第一个问题,质量始终是博世的重中之重。通常而言,如果能够拥有技术成熟的产品,对于加快推向市场的速度是有极大帮助的。博世作为技术供应商,我们不会取代客户,而是和客户密切配合,共同在技术以及产品的开发上紧密和高效协作。做到快速的重要前提是我们已经前瞻性地投入、并有了成熟的、可量产的技术方案可提供给客户。这是博世在快速和质量方面达成平衡的一个秘诀。除此之外,采用模块化的设计也能够帮助提高速度。以辅助驾驶产品开发为例。我们面对不同的客户,这些客户拥有不同的需求,如果针对不同客户都重新开发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毫无疑问,速度会很慢。但是通过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定制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同时也不会降低我们的速度。
王伟良:在智能化的浪潮中,“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就是新的电子电气架构。从原来独立式、分布式的嵌入式硬件,逐步转变到集成式的中央控制。如果不能提供全栈式的解决方案,某种意义上就不能适应今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无缝对接。博世具备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不意味着我必须要提供完整解决方案,而是能提供灵活的、具有创新竞争力的、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问:当前市场比较“卷”,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博世如何看?
王伟良:经营业务和经营家庭是一样的,不能总是入不敷出。博世有一个理念,“科技成就生活之美”,核心就是我们一定要可持续,业务以企业的持续创新为基础,这就需要“量入为出”这样一个过程。博世始终会保持良性的竞争态势,不会进入恶性竞争状态。简单来说,博世不会制造价格战或者参与价格战,为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过去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现在中国企业跑入了领先行列。大家知道跑步一样、走路也一样,跑到前面开始会很激动,跑着跑着就会紧张了。因为后面没有人,可能会觉得(是不是有)方向性的问题?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无论是价格也好、“卷”也好,如何定义都可以。我认为,最后这个行业总会收敛到一个理性的程度,这是中国汽车从大到快、到强的过程。
关税战下,博世支持中国车企出海的初心不变
问:美国发起关税战的背景下,中欧之间的协议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你如何看最近的发展变化?对博世中国的业务有怎样的影响?
马库斯·海恩:关于关税的问题,总体而言我们希望全球贸易的关税越低越好。同时我们希望看到在全球能够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来自不同国家的公司,能够在公平的规则下进行竞争、发展。至于中国和欧洲达成的协议,或者说正在商谈的协议,我无法评论。因为现在磋商仍然在继续,我希望最终这样一个磋商,能够带来让我们都满意的结果。
问:去年你曾谈到,博世在全球化的布局,要帮助中国车企出海。这一年来有哪些具体落地的进展?目前的关税壁垒是否会打乱你们的节奏?
王伟良:关于全球合作出海的问题,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现在很多汽车厂都在考虑全球布局。博世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对支持世界范围内的整车厂,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布局,博世驾轻就熟。当然,对中国客户、中国的主机厂出海也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支持方案。至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博世支持出海的方式,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作为企业而言是不可控因素,博世与整车厂一起,围绕汽车的国际化,支持客户的全球化布局,这种初心不会改变,一如既往,所以博世不会调整我们的策略。
问:欧洲的电动化进展不及预期,一些全球化的传统Tier 1出现拆分收缩的情况,博世如何看欧洲的电动化、智能化的进展?
马库斯·海恩:这几年我们看到欧洲汽车行业的电气化进程确实有一点放缓了。但在未来,新能源车在欧洲仍会得到发展,包括纯电车和混动车。同时,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将会带动纯电、增程式、内燃机同步发展。从长期来讲,我认为电气化是不会改变的趋势。在未来,可能混动车的占比在欧洲会增长得比较快。当然,电车、混动车要发展需要满足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基础设施需要快速建设。欧洲有些国家在这方面比较领先,但是有些国家这方面仍然有待加强。还有一个因素我们不得不提,在欧洲不少人每周会有一次长距离出行。如果要发展电车,续航里程也需要能支持这样的出行场景。总体而言,我对于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
暂无评论内容